
做一个什么样的人
To be, or not to be, that is the question.
莎士比亚在《哈姆雷特》开篇就提示: To be or not to be,做一个什么样人,或不做一个人什么样的人,是人生中重大问题。To be 关乎的是一个人存在的理由和价值,而并非仅仅是世俗标准下的成功与否。若To be 的问题没有解决好,那些做什么和做了什么都不重要了。
可惜这个世界往往是以表现、结果、成败、财富、名誉等论英雄,以至于人们竞逐于利益,追求短期的所谓成功,而忽略了真正本质的东西。人们介绍某人的时候,总是习惯于以头衔或专业来描述,说某人是数学家、医生、教授、经理、销售人员等等,其实都是在描述某人在做什么或做了什么。人们初相识,往往问的是 How do you do?或What do you do?而一般不问 Who are you 或What are you? 可见人们是多么地依赖人们的表现去评判一个人。但是仔细想想,他是一个数学家,对于大部分不需要了解深入了解数学的人来说,并没有多大的意义。我倒希望他首先得是一位好邻居,一位诚恳的人。
我们的教育或许有问题,总是教给人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其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。所以人们可以是很成功的专业人士,却不是一个完全或正直的人。甚至,由于没有弄清楚自己是谁,人们往往无法单独面对自己,于是将自己藏于辛辛苦苦打造的面具后面,通过自己做了什么来定义自己,也希望他人如此来定义自己。正如我有一朋友,乃某公司高级副总裁,终日沉湎于迎来送往,车水马龙,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,甚至自己都认为那面具就是自己,于是失去了自己的生活,回到家里或独处时反而不再习惯,每当夜幕降临,总要吆五喝六地去喝酒或聚众行乐。他的下属们不得已晚上出陪,私下里都指指点点,满是怨言。我想这朋友已经失去自己了,我真担心某天他不在那个岗位,门可罗雀的时候,他如何去面对那个他遗失了的自己。
我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传统中,总是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排在首位。孔子对青年人的要求是:弟子入则孝,出则梯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而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提出“举八元,使布五教于四方,父义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,内平外成。”我们的祖先们,总是将人放在各种人伦关系中,提出做人的基本要求来。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情拥有多少功劳那么简单。
而圣经里, 神明确说道: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,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。(创1:26)可见人原本是有神的形象和样式的。可惜后来因始祖违背神之旨意而被驱出伊甸,地也因此受诅咒从而人必须汗流浃背才能从地获得生存之需,于是人劳苦叹息直到今日。人失去了与神、与自己、与他人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便惶恐逃避自己和神,靠可怜的业绩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认可,这真是舍本逐末。
你要做个什么人?这难道不比你做了什么事更重要吗?日光底下无新事,总有一天会发现,原来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捕风。主说:“我是葡萄树,你们是枝子。常在我里面的,我也常在他里面,这人就多结果子。因为离了我,你们就不能作什么。”(约翰15:5)
To Be or Not to be?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列这两个清单。而且,越早列明,对自己越有益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