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种风情,待与何人说?

千种风情,待与何人说?

古人将衣锦还乡作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之一,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朝题名天下知。当骑着高头大马行走在父老乡亲们前面,仿佛当初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。而且,尤其是要在家乡人面前显摆,这个成功的感觉才越是令人如梦般的沉醉,这里头恐怕已经包含了我岂是你们当初认识的吴下阿蒙的快感!正是在这种比较中,人们获得了面子的升华,于是自我感觉身份自此不同。

几月前曾在福建授课,聊到长乐等地区的移民现象。大部分人通过各种方式移民到国外,且大都做劳工,工资虽然较国内为高,但的确也需要日夜辛苦,所以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们(国外不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),于是将其都送回国内,以至于那些村落都变成了小孩老外村。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,这些人在国外辛勤劳作,省吃俭用,却将大部分存款带回国内,在家乡大兴土木,建盖高楼大厦。虽然自己不一定回去住,但这面子总算挣足了的,也算是另外一种衣锦还乡吧?!

若人生如戏,我想很多人都有其最期望的特殊观众。若是不相干的观众,任凭那掌声再热烈,都难以激起自己表演的欲望,充其量也就为糊口而不得已为之。或者说,人们努力做很多事情,往往是为了向某些特殊的观众证明点什么。

张三的最终观众是他的父亲。因小时被责打低看,他最终狠心离家出走,立志成人超越他父亲的期望,虽然在城市有了长足发展,但始终与家里疏于联系,直到某天收到父亲病危的通知。

李四的最终观众是其爱人,有名的妻管严。在外无论如何辛勤劳作,甚至被很多人同事认可为优秀男人,但因出身于农村,回家总是受尽所谓城市出生的女人的小性子。稍有表现不如其意,便尖酸刻薄地讽刺之。李四身心疲惫多年而无可奈何,他是多么期盼能得到妻子的认可和尊重。

王五当前的最终观众是其大学暗恋过自己的同学,因当初自己婉拒,后又生后悔,何况那同学毕业后发展很好,于是再找男友时总是以他为标杆,任想象力将其想象成完美,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遇到类似心仪的对象,无奈变成了剩女。

赵六的最终观众是其恩师。那个如父亲般疼爱自己给自己以期许的画家老师,多年来默默支持着赵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。不论自己或其他人如何怀疑自己的潜质,但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都是那样地不容怀疑。赵六之所以不敢懈怠,因为总有一双眼睛在默默注视着自己。而后来他的大获成功,难道不是因为其恩师一次次小小的掌声汇聚的?

也有人的最终观众是其同事,或者其老板,或者其仇人,或者其偶像。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,我们都在为我们那些特殊的观众表演。而且,他们的喝彩与否直接决定我们表现的水平和持久性。

为了成长,我们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的那些特殊观众,然后思考是否他们的存在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或者更进一步,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舞台,我们可以有意识去选择自己欲讨要的最终观众,然后朝着他们尽情表演。

比如,我本人选择  神作为我此生最终而唯一的观众。我期待他能在我交账的时候说:“好,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。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,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。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。” 于是,我不再在乎他人的评语或反馈,也不再为此世的财富荣名而苦心,甚至将自己当作寄居的,我忍受此生的一切历练,都因为我相信有一天,我会衣锦还乡,在天国里,接受那造我者的祝福和掌声。我也知道他与我同在,用他的圣爱和全能牧养我。他是我的观众,同时也是我的导演,甚至由他提供一切舞台和道具,而我,只需要在此生尽情表演!

有信心,有盼望,而又充满爱心的表演,才会真正出彩,但主要是看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观众,否则便是“良辰好景虚设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待与何人说?”

思考:

1)当前,影响你表现的显性或隐性的特殊观众是谁?

2)为了成长,在不同阶段或舞台,你现在可以选择一些可以给自己带来正面影响的观众。

3)若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终观众,你期望是谁?
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
0 Comments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